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个性句子 > 正文

个性句子

端午节手抄报简单好看精选短句45句

admin2023-09-12 18:11:02个性句子328

端午节手抄报简单好看精选短句45句:

端午节手抄报简单好看

1、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月当午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端午节手抄报简单好看)。

2、在画纸的左边竖着方向用红色的彩笔写上“端午节”三个字作为手抄报的标题。

3、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端午节手抄报简单好看)。

4、我们把上面部分用横线连在一起,再把左下角画上两个切开的鸡蛋,如。

5、先来了解一下端午节吧。端午节是我国流传了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先说“端午”这两个字,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午”就是炎热的夏天,午时是11:00-13:00之间,是一天里最盛热的时候,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

6、我们在纸的下面,再画上几个正在跳动的粽子,如图。

7、我们把上面部分用横线连在一起,再把左下角画上两个切开的鸡蛋,如下图所示。

8、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9、构图为手抄报的创意阶段,可使用自动铅笔、2B铅笔进行设计

10、端午习俗活动围绕祭龙为中心,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节前后,包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扒龙船、九狮拜象、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元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11、这种粽子多见广西等地,一般用粽叶包裹,粽叶非常宽大,像芭蕉叶一般,这样可以在其中放入丰富的馅心,之后用绳子捆绑。

12、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13、画出左右两边的粽叶,然后把粽子下方的水染成蓝色。

14、端午节还有很多特有的习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我最爱吃粽子,所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粽子吧。粽子是用糯米加各种配料,再用新鲜的竹叶包裹扎藤,上锅蒸煮而成。喜欢吃咸的就包上咸肉、蛋黄、干贝、叉烧;喜欢吃甜的就放上蜜枣、豆沙、莲蓉。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一阵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香气扑鼻。解开扎绳,剥开粽叶,白白的糯米里包着红红的蜜枣,咬一口,软软的、甜甜的,满口留香。

15、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16、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说起端午节的来历,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爱国诗人名叫屈原。他很有学问,是楚王身边的官员,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国家富强起来。但是,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军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纵身跳入江中。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十分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的遗体。人们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17、接着我们在中间部分画上三个边框,在左侧画一个方形边框,边框底部画上粽子,中间画一个藤蔓边框,右侧画一个相框边框,边缘画上花朵装饰。

18、在三个边框中画上横线,然后就可以涂色啦,我们先给主题涂上彩色,祥云涂浅蓝色,两边的柳条涂上绿色。

19、1首先画出端午的主题注意细节。再勾勒出“午”字.注意午字的画法。

20、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里面有多种民俗,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21、首先在手抄报的上方写出主题,在主题两侧画上祥云和柳条,在手抄报的底部画上树叶,注意画出树叶的纹理。

22、接着我们在中间部分画上三个边框,在左侧画一个方形边框,边框底部画上粽子,中间画一个藤蔓边框,右侧画一个相框边框,边缘画上花朵装饰。

23、在纸的左上角,画上一些竹叶,在右上角画上几朵飘着的白云,如下图所示。

24、最后给边框涂色,边框分别涂金黄、绿色和姜黄色,粽子涂绿色,花朵涂红色,简单的端午节手抄报就完成啦!

25、4在主题的旁边画出一个粽子给它加上表情。用波浪线画出主题上方的云朵。

26、右侧再画上一个圆形边框,右上角画上太阳,就可以涂色了,先给船涂绿色,粽子涂绿色和黄色,海水涂蓝色。

27、  Traditions At the center of this festival are the dragon boat races. Competing teams drive their colorful dragon boats forward to the rhythm of beating drums. These exciting races were inspired by the villager's valiant attempts to rescue Chu Yuan from the Mi Lo river. This tradition has remained unbroken for centuries.

28、顶部画上粽叶,可以把粽叶画的多一点,最好画一排,粽叶下面画一些吊着的小粽子。          

29、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30、然后开始涂色啦,我们先给主题涂上绿色和红色,给小熊边框的耳朵涂粉色,脸颊两边画上腮红,是不是很可爱呢?

31、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那么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大家知道要怎么制作了吗?下面由我为大家精心收集的端午节手抄报简单漂亮,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简单漂亮)端午节手抄报图片1(端午节的简介)农历五月初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重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32、屈原,中国着名的爱国诗人。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33、粽子的形状也很多,常见的有三角粽,枕头粽,菱形粽,据说还有元宝形,秤砣形,还有一种“小脚粽”。顾名思义,其形状如女子的“三寸金莲”,顶儿尖尖,脚跟儿圆圆。裹小脚粽,是用两三张箬叶层叠,将宽大的叶根盘成漏斗状,舀上糯米,将这个漏斗盛得满满的,将箬叶顺势盖拢,再搭上一张箬叶,左盘右旋,用棉线捆扎住,一只小巧而结实的小脚粽就裹好了。

34、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35、主要上色工具有马克笔、水彩、水粉、彩铅等,

36、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7、先用铅笔在纸上把所要画的对象外形画好,也叫起稿,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大家可以使用橡皮擦配合铅笔修改,直到画出自己满意的线稿图。然后用针管笔在铅笔稿的基础上勾线,这也是锻炼大家手腕的力量,画弧线的能力是基本功,勾完后图形有印刷的效果,再把铅笔稿擦除。每种上色工具都有自身的方法和肌理,大家可以从最基础的油画棒开始学习,然后用彩铅、马克笔,最后尝试用水彩上色。

38、端午亦称端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故称重也称重午。

39、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被人们称为龙节、端阳节、重五节、艾节与五月节等等。其中,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

40、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

41、首先在手抄报的中间写出主题,在主题的周围画上花朵,在主题下方画上三颗粽子,并在手抄报底部画上浪花。

42、王仁裕(880-956)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约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约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

43、继续在手抄报的顶部写上主题文字,并在大船的上方画上一个圆形边框,手抄报的左侧画上一个方形边框。

44、端午节手抄报内容资料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都举行龙舟竞赛。而在香港、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